上海品茶

您的当前位置: 上海品茶 > 三个皮匠报告百科 > 康复医疗

康复医疗

目录

康复医疗是什么

康复医学作为当代医学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和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临床医学并称为“四大医学”。它是20世纪中期出现的一个概念,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首次对康复的概念进行了界定,1981年对其进行重新定义。康复医学是一门以消除和减轻病伤残患者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其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病伤残患者各方面功能的医学学科,也就是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具体来说,主要涉及到利用物理因子和方法(包括电、光、热、声、机械设备和主动活动)以诊断、治疗和预防残疾和疾病(包括疼痛),研究使病、伤、残者在体格上、精神上、社会上、职业上得到康复,消除或减轻功能障碍,帮助他们发挥残留功能,恢复其生活能力,工作能力以重新回归社会。其中,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是现代康复医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康复医疗

康复医疗发展历程

根据毕马威发布的《康复医疗趋势引领新蓝海》,康复医疗发展历程如下:

1988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成立,中国正式进入康复医疗服务发展阶段,全国多个城市开始建设康复专科医疗机构

1989在世界卫生组织(WHO)和香港复康会的帮助下,原卫生部在同济医学院启动康复医学紧缺人才培训的“十年千人计划”

1995中国已在20余省建立康复医疗服务机构,尝试将康复服务与重点病种相结合,扩大康复服务范围

2005大型综合医院设立康复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根据地方疾病谱设立社区康复中心及康复专科医院

2008汶川地震伤员康复救助,使康复医学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提高了社会和政府对康复医学事业的重视程度

2011原卫生部颁布《关于开展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的通知》,鼓励试点城市建立三级康复医疗体系:疾病急性期在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疾病稳定期在康复医院/二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疾病恢复期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

2013中国综合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的比例已达50%以上,康复床位从2011年的8.3万张增加到2013年的11.7万张

2017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牵头,联合全国31个省市康复医学专家联合成立“国家级康复医学专业质控中心”

2019中国康复专科医院已达637家,其中民营专科医院发展迅速,高达485家,占比约为76%

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分析得出,2011年-2020年,中国康复医疗服务诊疗整体呈增长趋势,大约70%的诊疗需求集中在医院康复医学科,医院门急诊人次和出院人数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0.6%和18.3%

康复医疗主要内容

康复医疗主要囊括了老年康复、重症康复、心脏康复、骨科康复、神经康复、运动医学康复、产后康复、心理康复等。

(1)老年康复:老年康复的重点是从功能改善的角度预防或延缓老年病的发生,降低患病或意外伤害的风险,让晚年生活更有质量。

(2)重症康复:集监护、治疗、护理和康复为一体,服务于急性期仍需在监护下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例如脑血管病重症、颅脑外伤重症、脊髓损伤重症、脏器衰竭重症等患者。

(3)心脏康复:指在心脏患病后,例如冠心病及术后(支架或搭桥术后)、心绞痛、心力衰竭、高血压、心血管相关危险因素(糖尿病、高脂血症等)通过各种措施使有病的心脏得到功能恢复,同时预防再发,使患者达到或接近正常人的体力及心脏功能,尽早回归社会。

(4)骨科康复:利用生物力学及生物学知识,提高骨科患者的活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亚专业,患者的功能恢复是骨科专业未来发展最重要的方向之一。

(5)神经康复:包括脑卒中(脑梗塞、脑出血等),脑外伤或神经外科术后的康复治疗,主要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疗法、语言疗法、中医传统治疗、物理因子治疗及各种康复设备。

(6)运动医学康复:通过手法干预、功能训练配合物理因子治疗等手段治疗骨骼、肌肉、关节的伤痛及促进骨科术后恢复。

(7)产后康复:女性在生产完毕之后,常常会因为身体的损伤而需要一定的恢复和康复。

(8)心理康复:心理学的一个特殊领域,针对残疾与慢性健康问题人群,应用心理学知识与技能以帮助其最大限度获得健康、福利、机遇、功能与能力、社会角色参与的心理学分支。

三级康复医疗体系

动脉网发布的《2019康复产业发展潜力研究报告》中阐释了我国的三级医疗体系

2011年,卫生部发布了《关于开展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建立三级康复医疗体系,并在北京、黑龙江、上海、江苏、福建等14个省(直辖市)开展试点工作。要求每个试点省(直辖市)至少选择2个城市探索建立康复医疗体系,并在2年内完成试点工作

我国康复医疗体系由三级医院康复科、二级医院康复科(康复专科医院)、社区康复中心(门诊)或居家康复组成。三级医院康复科主要承担急性期康复治疗,二级医院康复科(康复专科医院)则承担恢复期康复治疗,社区康复医疗中心(门诊)或居家康复主要承担维持期康复治疗。各级康复机构之家建立双向转诊机制,三级医院康复科完成患者急性期康复后,向下转诊,由二级医院康复科等机构完成恢复期、维持期康复治疗。如果恢复期或维持期康复出现恶化现象,可以及时向上转诊至三级医院康复科,进行救治。通过构建三级康复医疗体系,可以为患者提供全周期、分阶段的康复服务,确保患者获得最好的康复疗效。

康复医疗

康复医疗机构功能定位

三级康复体系内,不同层级的康复机构具有的功能和特点不同。

三级医院康复科介入最早,对疾病、损伤患者进行早期专业性治疗,需要配备专科医师、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等组成的服务团队,在完成急性救治后就可以转诊到下一层级的康复机构,康复周期较短。

二级医院康复科等机构主要是对经过治疗且病情稳定的患者提供恢复性康复服务,患者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住院恢复,主要由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为其提供医疗服务。

社区康复医疗中心等机构主要对经过治疗的患者提供长期性的康复服务,患者一般无需住院,而是定期到康复机构接受治疗训练或者康复医师(治疗师)上门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贴近社会和家庭,并逐步将居民康复医疗服务信息与现有的居民健康档案相结合。

康复医疗

康复医疗细分市场及市场现状

(1)养老市场:终端收益者是老年人,市场现状是人口老龄化加速而至,趋势或将持续,2010-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上升5.44%,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上升4.63%

(2)慢性病患者市场:终端受益者是慢性病患者,我国有2亿多慢性病患者,其中存在康复需求的超过1,000万,因为交通、工伤事故致残的伤残者,每年增量也达100多万,其中大部分都存在康复需求。

(3)残障市场:受益者是残疾人,根据中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祥本调查显示,全国残疾人总人数为8502万,虽已有1000多万人次、12%的比例享受到了基本康复服务,全国仍至少有约7,000多万残疾人口尚未享受到基本康复服务。

(4)加速康复外科市场:受益者是术后功能障碍者,2019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入院手术人次达六千九百万人次,但目前全国范围内对于加速康复外科的推广及普及尚未覆盖每年的手术人次,市场容量尚未饱和

(5)产后康复行业:受益者是产后功能障碍,中国每年约有1000余万新生儿降生,并且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及二胎政策放开,产后康复市场随着刚性需要人群大量增加,市场空间将更为广阔

(6)重疾康复人群市场:受益者是重疾人群,2019年,公立医院因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各种严重肾病、肝病以及接受器官移植等出院患者至少在1000余万人次以上

(7)居家修复市场:居家修复市场还可以细分为居家养老康复市场、亚健康人群居家康复市场、术后患者居家康复市场和残疾人居家康复市场。

①居家养老康复市场:受益者是老年人,我国目前*9073”的养老格局已基本明确,即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护及康复,7%的老年人通过购买社区照护服务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

②亚健康人群居家康复市场:受益者是亚健康人群,亚健康状态的人群越来越大,调查研究发现,健康人群仅占总人数的5%,疾病人群占人群总数的20%,而处于亚健康状态人群约占人群总数的75%;

③术后患者居家康复市场:受益者是术后功能障碍者,现阶段在我国很多大医院床位紧张,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患者风险逐渐降低,不少手术后的患者更有意愿选择术后的居家康复.

④残疾人居家康复市场:受益者是残疾人有80%需要社区和居家康复,由此催生的残疾人居家康复产品如辅助器具类、功能训练类及物理治疗类的康复设备将会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康复医疗领先机构

毕马威发布《康复医疗行业:中国社会办康复医疗50企业报告》,为推动中国康复医疗服务发展,促进社会办医积极发挥作用,由毕马威主办,健康界战略协办的“中国社会办康复医疗50”活动正式启动。通过信息收集、实地访谈,基于毕马威中国康复50评价模型,结合企业提交信息,对企业进行评价,评选出了领袖康复专科医院、领袖康复服务机构、领先康复科技企业,具体名单如下:

康复医疗领先机构

康复医疗领先机构

医保范围内的康复医疗项目

上世纪80年代正式起步以来,我国康复医学事业已取得巨大进步。2010年起,国家首次将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9项康复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标志康复医疗正式得到政府支持,成为基本医疗服务建设的一部分。为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满足广大参保人员对康复医疗的临床需求,2016年,多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将“康复综合评定”等20项康复项目也纳入医保,展现了我国对康复医疗价值逐步认可的趋势。医保范围内的康复医疗项目有

2010年

运动疗法:限器质性病变导致的肌力、关节活动度和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一个疾病过程支付不超过3个月,每日支付不超过2次(包括项目合并计算)。

偏瘫肢体综合训练:一个疾病过程支付不超过3个月。

脑瘫肢体综合训练:限儿童,3岁以前每年支付不超过6个月,3岁以后每年支付不超过3个月,总支付年限不超过5年。

截瘫肢体综合训练:一个疾病过程支付不超过3个月

作业疗法:限器质性病变导致的生活、工作能力障碍,一个疾病过程支付不超过3个月;每日支付不超过1次。

认知知觉功能障碍训练:限器质性病变导致的认知知觉功能障碍;一个疾病过程支付不超过3个月。

言语训练:限器质性病变导致的中、重度语言障碍;一个疾病过程支付不超过3个月;每日支付不超过1次。

吞咽功能障碍训练:限中、重度功能障碍,限三级医院康复科或康复专科医院使用,一个疾病过程支付不超过3个月。

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限指定目录所列康复项目在具体实施中设计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定,一个疾病过程支付不超过4次。

2016年

康复综合评定:有明确的功能障碍,一个住院期间医保支付不超过三次,两次评定间隔时间不短于14天。

吞咽功能障碍检查:一个疾病过程支付不超过三次。

手功能评定:明确手功能障碍患者,总时间不超过90天,评定间隔时间不短于14天。

平衡试验:评定间隔时间不短于14天。

平衡训练:有明确的平衡功能障碍,一个疾病过程支付不超过90天。

表面肌电图检查:有明确的神经肌肉功能障碍,一个疾病过程支付不超过两次。

轮椅技能训练:需长期使用轮椅且能够自行操作患者,支付不超过30天。

耐力训练:由于疾病或损伤导致的全身运动耐力下降患者,一个疾病过程支付不超过90天。

大关节松动训练:有明确的关节活动障碍,一个疾病过程支付不超过90天。

徒手手功能训练:有明确的手功能障碍,一个疾病过程支付不超过90天。

截肢肢体综合训练:上肢训练支付不超过30天,下肢训练不超过20天,髋关节或肩关节离断、高位大腿截肢训练支付不超过90天。

小儿行为听力测试:6岁以下疑似听力障碍的儿童,由取得听力师或助听器验配师资格并经过小儿听力学培训的人员操作。

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ADI)测评:6岁以下疑似孤独症患儿。

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存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ADL)的患者,重度患者支付不超过90天,中度患者支付不超过60天,轻度患者支付不超过30天,每14天训练经功能量表评定后取得明确功能进步才可继续支付。

职业功能训练:法定就业年龄段且有就业意愿,经过PARQ医学筛查适合进行职业功能训练的患者,支付不超过90天。

精神障碍作业疗法训练:限精神障碍康复期患者。在精神卫生机构或康复医疗机构,由具有资格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或在其指导下的社工操作,每年支付不超过90天,每天支付不超过一次。

减重支持系统训:由神经、肌肉、骨骼疾患导致的独立行走障碍患者,支付不超过30天。

电动起立床训练:住院期间,以减少卧床并发症为治疗目的或者以直立行动为康复目标,支付不超过30天。

儿童听力障碍语言训练:6岁以下听力障碍儿童,由取得听觉口语师资格的人员开展,以个别化训练为主要方式,每周最多支付一次,支付不超过一年。

言语能力筛查:疑似言语功能障碍患者,不包括言语功能不能恢复的患者,一个疾病过程支付不超过两次。

康复医疗产业链

康复医疗产业链较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上游是康复器械、药物生产商;中游是康复医疗机构,以及部分出售康复药物及器械的零售药店等机构;终端则是需要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康复治疗机构可分为:康复医院(康复专科医院)、康复科(综合医院中的康复科)、康复门诊(康复诊所)、康复医疗院、准康复医疗机构(如长期留治机构、病残护理院等)等。

康复医疗相关政策

2009.3《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注重预防、治疗、康复三者结合,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提供疾病预防控制,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

2011.4《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二级以上(含二级)综合医院应当独立设置科室开展康复医疗服务,科室名称统为康复医学科。鼓励有条件的综合医院开展心理康复咨询工作

2011.8《关于开展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的通知》鼓励建立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并要求在14省进行试点。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康复医疗服务机构,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康复医疗服务需求

2012.2《“十二五”时期康复医疗工作指导意见》鼓励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包括企事业办医院)转型为以康复医疗服务为主的综合医院或康复医院

2015.3《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鼓励社会办医院提供康复、老年护理等紧缺服务,对公立医院形成补充

2015.9《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将健全的康复体系作为中国医疗体系的一部分,通过分级诊疗提高康复医疗的地位,并大力推进社会办医,鼓励符合条件的医师开办个体诊所,就地就近为基层群众服务

2016.9《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加强康复服务,推广疾病早期康复治疗,减少残疾发生,减轻残疾程度。将残疾人健康管理和社区康复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医疗、康复辅助器具等相关服务机构,并鼓励其参与承接政府购买服务

2017.2《“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加强老年康复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和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建设;加强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辅助器具配置人才培养,广泛开展认知知觉功能康复训练等老年康复护理服务

2017.4《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护理院、专业康复机构等加入医联体建立医联体内转诊机制,重点畅通向下转诊通道,将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及时转诊至下级医疗机构继续治疗和康复

2019.11《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开展加速康复外科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全国3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分别选取195家试点医院,确定关节外科、脊柱外科、创伤骨科、骨肿瘤外科、足踝外科作为试点病种,加强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宣教,将康复理念融入相关疾病的诊疗

2021.3《“十四五”规划》加强预防、治疗、护理、康复有机衔接。建成康复大学,促进康复服务市场化发展,提高康复辅助器具适配率,提升康复服务质量。

2021.6《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健全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康复医疗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高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创新康复医疗服务模式、加大支持保障力度

参考资源:

2021年中国康复医疗服务行业市场格局需求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报告(34页).pdf

毕马威:康复医疗行业:中国社会办康复医疗50企业报告(96页).pdf

动脉网:2019康复产业发展潜力研究报告(41页).pdf

毕马威:康复医疗趋势引领新蓝海[48页].pdf

健康界:2021中国康复医疗行业研究报告(19页).pdf

【精选】2021年医药生物行业康复医疗市场前景分析报告(41页).pdf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会员购买
客服

专属顾问

商务合作

机构入驻、侵权投诉、商务合作

服务号

三个皮匠报告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