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品茶

您的当前位置: 上海品茶 > 三个皮匠报告百科 > 文化养老

文化养老

目录

文化养老是什么

文化养老是在满足老年人物质生活需求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情感交流等方式来填补老年人内心的空虚,丰富其精神世界,积极的应对晚年生活,提高生活品质。它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人文关怀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

文化养老的要义是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要,这是在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基础上衍生的更高层次的要求。2017年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系统的描绘了一个完整的老龄事业发展蓝图和养老体系框架,其中将最贴近老年人日常生活层面的“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和注重发挥老年人作用的“扩大老年人社会参与”作为两章内容。“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包括“发展老年教育”、“繁荣老年文化”、“加强老年人精神关爱”等三个核心方面,涵盖了“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的多个目标,既是老年人文化养老欢度晚年的必要条件,也是积极应对老龄化挑战的重要抓手。“扩大老年人社会参与”,包括培育积极老龄观、加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发展老年志愿服务、引导基层老年社会组织规范发展四个方面,对应的是“老有所为”这一目标,重视老年人的主人地位,关注老年人的主体作用,引导老年人积极向上,保持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精神状态.

文化养老

文化养老与养老的区别

中国传统养老主要包括物质供给、尊老敬老、家庭养老、重视送老四个方面。文化养老与传统养老的差异比较:

(1) 注重点不同。传统养老盛行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阶段,为了达到温饱的目的,更加注重物质生活的充盈。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我国人民已经进入了新时代,物质需求已经满足,精神需求逐渐增加。因此,文化养老的核心是满足其精神文化生活。

(2)  载体不同。传统的养老主要在家庭或社区中进行,包括:个人养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文化养老的载体是文化活动场所、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等。由于养老关注的重点不同,所需求的载体也存在差异。

(3) 主动性不同。传统养老,老年人比较被动,被动接受子女或赡养人给予的物质和生活费用,属于被动养老。文化养老是老年人根据爱好和精神需要所自主选择的一种养老方式[1]

文化养老的特点

文化养老具有的三点显著特征。

(1) 鲜明的文化属性。文化养老的传播和实施必须依托文化教育、文化活动、文化产品等具体载体。推进文化养老,从学习科学文化、技能应用到练习吹拉弹唱、棋琴书画,再到参与养生健身、社会公益,无不彰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关怀,担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任。

(2) 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文化养老的对象是老年人,其核心本质在于养老。推进文化养老,必须将满足老年人需求作为总抓手,立足老年人身心特点,着眼提升老年人生命质量,提供“精神赡养”、“情感赡养”,促进“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从而让更多、更广泛的老年人在更高层次和水平上安度晚年。

(3) 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文化养老理念是在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环境中,经过长期大量的经验积累、实践验证而形成的。推进文化养老,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自觉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的大局,紧跟时代步伐、顺应时代潮流,对其内容、形式与方法及时进行革新和发展,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2]

文化养老的主要内容

(1) 老有所乐型文化养老

老有所乐,就是要让老年群体的晚年生活过的快乐。老有所乐型的文化养老,就是要让老龄群体觉得自己的晚年生活是有意义、充实且快乐的。老有所乐型文化养老主要是为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要,例如打太极、跳舞等健身类;看报、旅游、上网等休闲类;唱戏、唱歌、书法等情操类;烧香拜佛、参加教会活动等传统类等等。

(2) 老有所学型文化养老

老有所学主要是指老龄群体按照提升自身的知识需求,自发到去学习一些新知识和新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既能陶冶情操,又能获得新技能,甚至可以用于自我价值到提升,重新参与到社会工作当中去实现再就业。老年大学是老有所学型文化养老中最普遍的一种形式。老年人参与培训,不再是为了满足工作上的需要,反而是更为纯粹的精神层次需求,渴望在社会关系中发挥余热,进而提高自己晚年生活水平。北京开放大学开设了书法绘画教学班、手机摄影班和月嫂培训班,既能让老年人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陶冶情操,也可以让老年人学习使用新设备新技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同时也能方便老年人外出实际游玩应用,更能满足老年人闲不住想再就业的愿望,属于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技能教学。目前,北京开放大学已经有较为明确的教学目标,也形成了成熟的教学体系,一年之中循环开课,课程很受欢迎。但由于不同区域经济水平差异、每个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不同,特别是在我国经济水平较差的农村地区,老龄群体吃饱饭都很困难,自然难以对更高层次的精神层面产生需求

(3) 老有所为型文化养老

《中国老龄工作七年发展纲要(1994-2000年)》中第一次对老有所为的内容进行了具体解释,老有所为的对象为低龄老年人,除了需要满足身体健康这一条件外,还要在自愿的基础上,参与社会活动,促进社会文明建设①。“老有所为”首次在政策层面被官方解读,意义重大。随着社会的进步,老有所为的内涵也在随之不断发展。发展到现在,将其定义为:离退休的老年人,根据自身情况,自愿的运用其丰富的知识、技能、实践经验等,直接或间接参与有利于社会、家庭和个人发展的活动

传统意义上的老有所为,更多强调的是老年人在个人小家中所做的贡献,比方说整理家务、照顾小辈等。而新时代的老有所为型文化养老,指的是引导老年群体正确认识到自身宝贵的人力资源价值,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引领老年人积极主动参与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到进程中来,提高老年人参与经济建设的程度和频次,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提高老龄群体的晚年生活质量。我们习惯性的把老龄群体当作社会的弱势群体,往往容易忽视掉他们是上个时代的奠基者,理应在这个时代享受到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他们所拥有的时间沉淀下来的生活智慧,正是年轻人所需要的。在我们为他们传递这个新时代的信息和实事的同时,也应该从他们身上获取宝贵的社会经验[3]

文化养老概念的产生

我国正以惊人的速度“变老”。按照联合国的统计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7%,或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0%,则该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据此标准,我国从2000年开始就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12亿人,占总人口的15.5%。据预测,到2053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的34.8%。

“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仅是公民老年期的养老问题,它既是人口问题、社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从根本上讲更是一个文化问题。人口老龄化涉及个体生命的意义,直接触及人类最敏感的神经。”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表示。

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老人的养老需求已不满足于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还希望老有所乐、老有所学。

85岁的北京市民敖正平,快退休时就开始发愁每天大把的时间要做什么,20多年来他组织合唱团,在社区参加话剧社、学书法。他说:“文化活动已成为我的精神寄托,也是我退休生活中最重要的需求,它不仅让我有了乐趣、有了朋友,还起到养心、养生的作用,感到满足与幸福。”

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当一个个例子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时,文化养老的概念便应运而生。杜鹏表示,中国已经进入长寿时代,老年人的生活如何过得更加丰富多彩、跟得上社会的发展、满足自己的文化需要都与是否能够实现文化养老联系在一起,因而,重视与研究文化养老成了时代发展的需要[4]

参考资料:

[1]李莉莎.积极老龄化视角下文化养老研究——以石家庄市为例

[2]董浩.文化养老视角下老年大学的发展路径研究――以泰安市老年大学为例

[3]颜楚雅.非公募基金会在文化养老产业的实践研究--以Z基金会为例

[4]张妮.文化养老:老龄化社会的现实需求.

本文由@Y-L发布于三个皮匠报告网站,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上一篇:钠离子电池
下一篇:特许经营
会员购买
客服

专属顾问

商务合作

机构入驻、侵权投诉、商务合作

服务号

三个皮匠报告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